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煤炭市场回顾及后市展望
  来源:www.sdaid.com 更新时间:22/06/16 16:53:06 【关闭分享:
一、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动力煤(0, -848.00, -100.00%)市场回顾

2021年国内动力煤市场重心整体以上移为主,由于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较强,能源需求稳步增加,动力煤市场来自需求端的支撑力度较强。2021年全年动力煤市场价格先涨后跌,于10月中旬达到高点,此后触顶回落。以鄂尔多斯地区Q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例,截至10月19日主流市场价格在1705元/吨,达到年内最高点,较年初505元/吨累计上涨1200元/吨,累计涨幅达237.62%;10月下旬后价格下行,截至12月31日主流市场价格在645元/吨,较年内最高点下跌1060元/吨,累计降幅在164.34%。

进入2022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煤市场整体保持高位偏强态势,截至3月31日鄂尔多斯地区Q5500大卡动力煤主流市场价格在750-850元/吨,较年初累计上涨205元/吨,涨幅在31.78%。


2021年前三季度动力煤市场因供需偏紧价格以上涨为主;四季度受政策调控影响,煤炭市场供需偏紧格局开始缓解,价格触顶下跌;进入2022年后市场再次保持小涨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产量方面

2021年国内煤炭供应增量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释放。前三季度,国内煤矿生产安全、环保检查严格,煤炭多严格按照核定产能组织生产,产量虽有增加不及预期。进入第四季度,随煤矿产能核增工作迅速推进,国内先进产能加速释放,煤炭产量增速明显加快,拉动全年煤炭产量创下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累计原煤产量40.71亿吨,同比增长6.02%。

2022年来看,一季度国内煤矿继续按照核增后产能组织生产,国内煤炭产量保持增加,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生产原煤6.9亿吨,同比增长10.3%。但因主流大矿多以保长协为主,市场煤资源仍相对有限,对市场煤价格形成支撑。


2、进口方面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共进口煤炭32322万吨,同比增长6.6%。其中前三季度进口量呈现负增长,较2020年同比减少3.6%,对国内煤炭供应补充作用有限;10-12月各月度进口量则均高于往年同期,拉动全年煤炭进口量转负为正,对国内供应形成较强补充。

2022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煤数量明显减少。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3539.07万吨,同比下降13.95%,达到6年内同期最低水平,其中动力煤进口量同比降幅更是达到27%以上。受国际煤价高位运行、进口煤性价比不高等因素影响,国内下游用户采购进口煤积极性不高,煤炭进口量同比明显减少,对国内供应补充作用减弱。


3、港口库存方面

2021年前三季度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整体位于偏低水平震荡运行,主要受国内煤炭供应偏紧限制;四季度库存稍有提升。具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受国内供应偏紧影响,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大体呈震荡下行态势,平均库存在469.32万吨,较2020年平均库存减少44.93万吨,降幅在8.74%。四季度随国内新增产能释放速度加快,港口库存出现回升,拉动全年平均库存略有收窄,2021年秦皇岛港平均煤炭库存在474.06万吨,较2020年平均水平减少40.19万吨,降低7.82%。

2022年,受铁路运力偏紧影响,主流大矿积极兑现直发终端用户长协等因素影响,秦皇港煤炭库存提升动力不足,继续在偏低水平运行,一季度平均库存在468.99万吨,较2021年同期减少60.83万吨,降幅达11.48%。


4、下游需求方面

(1)火力发电量方面,2021年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出口超预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其中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1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同时水电发力情况不及预期,出现负增长,对火电的替代作用有限,火电负荷增加,前三季度全国火力发电量累计增速近12%,电力行业耗煤量增加,需求稳步增长。进入四季度,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略显,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拉动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由12.9%回落至10.3%,受此影响,2021年11-12月我国火力发电量同比出现负增长,耗煤需求有所下滑。

2022年,随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下游行业耗煤量保持在高位水平,据国家能源局数据,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3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火力发电量继续增加,1-2月我国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4.3%,电力行业耗煤量同步增长。


(2)非电行业耗煤量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电力行业耗煤量累计增速达到12.5%,成为拉动煤炭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非电力行业耗煤量也有增加,2021年1-3季度非电行业耗煤总量11.5亿吨,同比增加0.3亿吨,增幅在2.68%,其中建材行业耗煤量累计增速在5%以上。四季度受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非电行业增速放缓,出现负增长情况,需求端对市场支撑力度放缓。



    二、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炼焦煤(2609, -172.00, -6.18%)市场回顾

2021年国内焦煤市场整体以高位运行为主,其中前三季度市场稳健上行,四季度开始高位回落。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GDP增速8.1%,经济发展韧性强,焦煤需求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国内焦煤新增产能及进口焦煤补充有限,供应端并不宽松,焦煤市场价格重心不断上移。具体来看,全年炼焦煤价格先涨后跌,1-10月份价格稳步拉升,重心不断上移,其中在10月中旬左右焦煤价格创历史新高,之后11-12月价格触顶承压下行。以山西吕梁地区低硫主焦煤价格为例,价格由年初的1480元/吨涨至10月15日的4100元/吨,累积涨2620元/吨,涨幅为177%。之后从4100元/吨的高位降至12月29日的2250元/吨左右,累计下调1850元/吨,降幅为45.13%。

进入2022年,一季度炼焦煤市场延续上涨态势,以山西吕梁低低硫主焦煤价格为例,价格由年初的2600元/吨涨至3月31日的3150元/吨,涨幅为21.15%。一季度焦煤市场延续上涨态势主要是因为春节过后,下游焦化厂及钢厂开工率明显提升,终端下游及贸易商对焦煤的采购积极性较高,焦煤需求良好,支撑市场走强。


2021年前三季季度焦煤市场整体偏强运行,主要是受供需格局偏紧所致,之后四季度受政策调控影响,市场供需偏紧格局有所缓解,价格高位下行;进入2022年一季度,随着下游焦化厂及钢厂开工率的增加,市场再次走强。具体来看:

供应方面,前三季度主产地煤矿受安全、环保及核定产能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普遍,国内产量大幅增加有难度,供应端略显紧张。进口方面,进口焦煤呈现下降态势,对国内供应补充有限。前三季度,进口焦煤总量为3507万吨,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49万吨,降幅为41.11%。进口焦煤降幅明显主要是因为澳洲焦煤受限,而进口蒙古焦煤通关整体处于偏低水平。四季度,随着滞留海上的澳洲焦煤陆续放行,四季度进口焦煤总量增幅明显,其中11-12月累计进口1522.97万吨,同比增幅为122.66%。但进入2022年,尤其是2月份进口焦煤总量出现下降,同比降幅为7.5%。


需求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焦化利润居高不下,以山东地区为例,前三季度,山东焦化平均盈利在407元/吨,较去年前三季度相比增加112元/吨,增幅为38%。受高利润驱使,前三季度焦化厂开工率维持高位,因此下游焦化厂对焦煤的采购热度不减,焦煤需求保持旺盛态势。四季度,山东焦化平均盈利降至74元/吨,生产积极性有所下降。进入2022年一季度,焦化利润整体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焦化厂多刚需采购,但同期新增焦化产能陆续投产提振并增加了焦煤需求。


    三、2022年动力煤市场展望

展望2022年,随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动力煤价格重心将下移为主。具体来看:

供应端,国内优质产能将加速释放。2021年国内煤矿产能核增速度明显加快,全年累计新增产能在3亿吨以上,且主要集中于动力煤,进入2022年后该部分产能将继续达产,进一步向产量转换,国内动力煤供应将有明显增量,据预测,2022年全国动力煤产量或将同比增加2.38%至26.65亿吨。同时进口煤也将继续对国内供应形成补充,整体来看,后期煤炭市场供应能力将不断增强。

需求端,2022年经济的主基调是稳增长,因此煤炭需求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需求端仍有支撑,但同时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煤炭需求增速会逐步放缓。进入2022年,“双高”项目发展仍将被严格控制,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将继续进行,国内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就动力煤最主要的下游—电力行业来看,按照能源结构调整要求,预计2022年火电装机设备总量在发电设备容量的占比将下降2%至54%左右,火电用煤增速放缓预期较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增量将主要由清洁能源拉动,因此预计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仍呈增加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


四、2022年炼焦煤市场展望


展望2022年,焦煤供应端变化不大,增量有难度,但下游焦化新增投产产能增多,预计后期炼焦煤市场供需格局将长期保持供需基本平衡或者略偏紧态势。

具体来看,焦煤市场会保持供需基本平衡或者阶段性紧平衡的状态。供应方面,未来国内焦煤新增产能不多,焦煤产量增加空间不大,基本会保持现有水平,而进口端,进口澳洲焦煤仍将受限,蒙古口岸通关数量大概率保持低位水平,进口焦煤大幅增量有难度,因此焦煤整体供应水平较2021年不会有太大变化。需求方面,焦炭(3325, -193.00, -5.49%)新增产能及产能置换仍将持续,2022年预计焦炭新增产能在5500万吨左右,焦炭产量有增加预期,焦煤需求端有支撑。

整体来看,2022年焦煤市场会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状态,不排除阶段性紧平衡的可能,市场价格整体以高位震荡为主。